昆鋼上廠鐵礦王家灘選廠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年處理能力30萬t的選廠,處理赤鐵礦和菱鐵礦的混合礦,1993年停產時赤鐵礦保有儲量280萬t,2007年4月重新建成年處理原礦20萬t的小型選廠,對保有的赤鐵礦加以利用,設計產品方案為:品位52%的粉礦占55%,品位≥58%的精礦占45%。由于市場發(fā)生變化,品位為52%的粉礦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失去了市場。為此,2009年4月對選廠進行了技術改造,將原來的多產品方案改為僅生產品位≥58%的單一精礦產品。
1、原工藝流程存在的問題和改造方案
原工藝流程為:一段磨礦產品螺旋分級機脫泥(-0.15mm),返砂廣義永磁強磁粗選,強磁粗精、尾礦分別螺旋分級機再脫泥,脫泥后的粗粒精、尾礦廣義永磁強磁分別進行精、掃選,掃尾圓筒篩再脫-0.5mm細粒,篩上為*終粗粒尾礦,精選精礦再脫泥后得粗粒*終精礦,精選尾礦和掃選精礦合并進行閉路磨礦,溢流和上述所有細粒級合并進行弱磁-強磁選,得*終細粒精礦。
該工藝流程主要有以下問題:①工藝流程復雜、系統(tǒng)的穩(wěn)定性低。表面上看,該工藝流程實現了粗細分選、能拋早拋,但反復分級機脫泥、反復廣義永磁強磁選、粗粒永磁強磁尾礦仍需圓筒篩隔粗,不僅增加了操作管理的難度,而且工藝也不經濟;②產品繁雜、質量低下。由于產品制度設計不合理,導致磨礦不充分,產品解離度不夠,因此,難以生產高質量的精礦。
針對生產中存在的這些問題,工藝改造將取消多產品方案,廢除粗細分選、能拋早拋流程,通過提高磨礦產品細度,使鐵礦物充分解離,為有效拋出脈石和貧連生體創(chuàng)造條件,*終通過合理的工藝流程生產優(yōu)質細粒精礦粉。
根據以上改造思路,上廠鐵礦進行了原礦細磨-弱、強磁流程,原礦細磨-弱、強磁流程,原礦細磨-弱、強磁-浮選等多流程的試驗比較。*終選擇原礦細磨弱、強磁選方案。改造后的工藝流程見圖1。
2、技術改造方案實施
2.1、磨礦流程改造
將兩段一閉路的階段磨礦流程改造為兩段一閉路的連續(xù)磨礦流程,一段維持φ2100mm×3000mm的棒磨開路流程不變,由于取消了粗粒拋尾,增加了二段磨礦負荷,經計算,將原二段φ1500mm×3000mm的球磨機改為φ2100mm×3000mm的球磨機。
2.2、選別流程改造
將原來以廣義永磁強磁選為主打設備的粗細分選、能拋早拋流程改造為對連續(xù)磨礦產品(入選粒度明顯下降)一次弱磁選-弱磁性礦物一粗一精一掃閉路高梯度強磁選流程。
2.3、過濾部分改造
由于產品設計方案發(fā)生了變化,過濾作業(yè)處理量大幅增加,改造將原設計的1臺15m2圓盤過濾機改造為一臺30m2的圓盤過濾機。
3、改造前后主要技術指標對比
選廠工藝改造前后技術指標對比情況見表1。
從表1可以看出,通過工藝改造,在原礦品位大幅下降4.89個百分點的情況下,精礦鐵品位提升了4.02個百分點,尾礦鐵品位下降了6.18個百分點,精礦回收率提高了1.18個百分點,取得了顯著的效果。
4、結語
王家灘赤鐵礦采用連續(xù)磨礦一次弱磁選-高梯度強磁一粗一精一掃流程,成功地實現了產品的精品化、單一化。在原礦品位顯著下降的情況下,將精礦鐵品位從54.50%左右提高至58%以上,并且金屬回收率仍有所上升,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,而且有效地實現了工藝的先進性、合理性、穩(wěn)定性、高效性的統(tǒng)一,達到了提質降雜、降本增效的效果。
轉載請注明來源:susandetomi.com